2023年已过半北大社又添哪些畅销新书?

9393.app

转眼2023年已经进入下半年,时间不经意间就从指尖溜走了,通过出版一本本新书,我们开启了与更多读者不断相遇、交流与了解的旅程。

这些新书主题广泛,关注的视角也颇独特,在这里既可一睹北大学者的书房,亦可零距离感受苏格兰的独特历史文化,还可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壁画和国家大剧院备受欢迎的艺术通识课中陶冶情操。

除人文艺术以外,哲学社科类的新书也颇为瞩目。世界史学大师麦克尼尔浓缩其毕生治史观念,生动再现了其思考、概括、描绘人类历史进程中种种模式的努力;国内民俗学专家层层推理民间故事传说,展现那些千姿百态、趣味盎然的古老故事传说背后的勃勃生机;当代哲学大师海伦·毕比主笔的零门槛哲学小书,手把手带你进入哲学世界,理解自我与生活。

不少实用科目类书籍也为广大读者所肯定,如深耕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多年的北大专家聚焦“上学困难”这一老大难问题,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问题剖析与落地指导。

看完小北的简单分析后,相信大家已经对这份书单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完整的书单吧!

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本书以孔庆东教授多年来讲授“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京大学文学课堂向大众敞开。

作者敏锐地对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或逐句分析,或就某一作品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刻解读,并补充了文本背后诸多与鲁迅有关的历史,如鲁迅学生高长虹如何批判鲁迅,顾颉刚与鲁迅分歧,中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状况……

“鲁迅是真正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在他写一篇小说之初,可能只有一两个具体想法,一旦作品展开,就像武功高手,漫天花雨,碰见什么讽刺什么,碰见什么打击什么,他连这个法治社会老百姓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人情的冷漠、刻薄,老百姓对英雄的迫害,都一路铺展开来,像大海一样地裹挟而去。”而孔老师解读鲁迅,也是如武功高手般过招,鲁迅来什么文字,孔老师便庖丁解牛般剖析。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予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去世前只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写作计划,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之问题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绘画与音乐虽同属艺术范畴,在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绘画,是以静止的画面,呈现具象的图画;而音乐,则是以流动的乐响,表现抽象的声音。然而,绘画与音乐这两种看似性质不同的艺术,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源自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陈立先生在国家大剧院所作的“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讲座。书中以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的故事。每讲从一幅或一组世界名画入手,深入解读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背后的动人故事及艺术品赏细节,然后引出与画作相关的著名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带领读者走进音乐与绘画奇妙的对话和探索之域。

书中配有数百幅精心搜集的传世画作,并以二维码附上经典音乐片段。图文并茂,音画交融,邀你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这是一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新近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本书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不同于常见的概览性哲学史著作,本书真正做到了史论并重,既突出历史线索,又充分展示哲学论证的理论魅力。在这趟哲学史旅程中,读者定能发现哲学反思进入当下生活的可能性。

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民间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无情嘲讽甚至尖锐批判。可是,只要我们浸入民间,“屈尊”听听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爷的声音,我们就会知道,即便是无稽之谈的歌谣、俗语、传说,也都各有其存在、传播的因和由。正如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多么“反常”,多么“愚蠢”或“费解”,都是出于他的所思所想,都有他自己的难言苦衷和行为动机。当我们嘲笑、蔑视、冷眼旁观的时候,多半是由于我们不能设身处地地进入他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不能体会他的无奈和追求。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

《故事的无稽法则:关于命运的歌谣与传说》是一部围绕传统中国民间流传的歌谣、故事、风俗等口头表达,展现中国民间故事发生、流传、变异的规律性和复杂性的著作。全书分为“歌谣与歌手的传说”“爱情与婚姻的传说”“颂神与造神的传说”“命理与地理的传说”“天灾与人祸的传说”五个部分,通过民俗学的田野调查,作者对于民间故事与传说的推理层层展开,那些千姿百态、趣味盎然的古老故事与传说也随着作者的调查研究和推理分析浮现其生长蔓延的生机所在。

本书讨论了宋元明清佛画不同于晋唐佛画之特点、意涵及价值。作者立足于唐宋佛画转型的基础,一方面注重该时期卷轴画、壁画、版画等不同材质佛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启发,另一方面注重该时期画家、受画人(或功德主)佛教信仰的形态、方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界对佛教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晋唐,对宋元明清的佛教美术,尤其是佛教卷轴画的关注较少,该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本书收入了世界史先驱威廉·麦克尼尔在1979—1986年间所做的五场讲座,与《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等名著一起,共同展现了麦克尼尔构筑人类整体史的宏大构想与独特见解。

全书新颖地将边疆、人口、疾病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中微观寄生关系和宏观寄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灾难守恒定律,引人深思。他的儿子、美国著名环境史家约翰·麦克尼尔为此次新版撰写了新的序言。

实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行动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我们如何知道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差别?我们该如何组织自己所处的社会或共同体?是否存在生活的终极意义?

这部短小精悍的小书以生动活泼、通俗流畅的语言,揭示出为什么哲学对人而言非常重要。作者提出,哲学关乎人们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哲学本身有益、有趣、有用。

读者可从四个方面进入哲学:(1)理解我们自身;(2)理解公共线)理解如何去做出正确的行为。哲学无处不在,哲学之门向每个人敞开。

本书作者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者发育滞后的情况时,父母面对的重大问题就是“孩子还能不能上学”“上了学能按时完成作业吗”“我该怎么面对老师抛来的各种问题”等。同时,校方也处在不知所措的状态。

书中从上不上学、是否需要休学、家长如何与老师和学校谈判、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包括是否要带陪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包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校方应有的态度和机制等方面,指导各相关方如何更好地、以“养育三原则”为最基本的要求,来应对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

特别地,书中还分析了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到底是来自孩子、家长、学校,还是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等。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儿童、青少年上学问题的成功干预经验的总结,从多个角度把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讲清楚。

一部用社会史的视角写就的艺术史经典,揭秘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来龙去脉、创作故事、鉴赏和评价体系。

书中将意大利绘画纳入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和商业体系中,通过梳理合同、书信、账目材料,考证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贸易,解释了当时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例如祷告、舞蹈、测量、战争等对绘画风格的塑造。

从社会史的角度叙说一幅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从构图、设色、线绘等方面解说画家是如何作画的,提供了评价和鉴赏画作的专业话语体系,并且列举了诸多名家作品告诉读者如何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该书显示出了艺术史对社会史所具有的重要洞察,是本世纪西方艺术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巴克森德尔是英国文化史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古典传统史教授,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艺术史家之一,《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这些老师分别是董强、韩茂莉、张慧瑜、曹文轩、徐湘林、戴锦华、秦雪征、 王余光、张帆、穆良柱、林毅夫、朱青生、方博、王诗宬、孟涓涓。

这本书能够让莘莘学子深度了解北大、北大名师,乃至中国学者的阅读人生,这无疑会对青年学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本书中,作者以苏格兰富有标志性的勇士、诗人与魔法等象征元素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进当地深厚灿烂的文化景观,深度理解这块英伦高地的启蒙历史、民族性格与文化态度。从华莱士抗英的山林,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纪念塔,再到哈利·波特原型的中世纪城堡,全书充满浓厚的文艺气息,是建筑、历史和文学的复调之旅,是对苏格兰人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精神的致敬。

本书从不同侧面解读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包括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给人们的就业、收入和消费带来的改变等,还探寻了这场发生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变革对全球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您会发现: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创新和远见体现于国家通过数字金融的发展来增强金融的普惠共享——为那些尚未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企业与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何种行业以及是否拥有资产。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全景式地展现了这场深入到国家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的历史变革的宏伟画卷和曲折命运;更围绕“为什么好政策变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默顿“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和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